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333期 106年1月20日出版

躬行實踐才是真念經

◎宣公上人一九八九年開示於美加地區

你不論什麼經典,你要活學活用,要明白它,
並且把它變化無窮,這就是你會說經、會念經、會行經。

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;
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
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;
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

《心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其中一卷,這卷經是說心法。這個心法是什麼心法呢?是智慧的心法,是六百卷《般若經》的心法。唐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,路上受了九九八十一難,每一個難都是因為誦持《心經》而得到解脫,可見《心經》的重要性。

那麼談到「心經」就應該聯想到身經,還有口經,這身、口、意,應該有三經。意就是心意。咱們要把身口意的經念好,要是能念懂了,這也就是懂了《心經》的大意。《心經》大意是講般若智慧。般若是梵語,因為多含不翻,也就是尊重不翻。

般若翻過來是智慧,那為什麼不翻成智慧呢?為什麼還是保留般若兩個字呢?因為這個智慧的智只有一種;般若的智慧有三種:第一種是文字般若,第二種是觀照般若,第三種是實相般若。因為般若裡面的意思有多種的涵義,所以不翻,因此沒有把它翻譯成華文。

(1)文字般若:這種文字般若,是一般世間的文字、出世的文字。這裡頭不論涵義或是智慧都有智慧在文字裡頭。

(2)觀照般若:觀是觀想;照是照耀,也就是觀想。

(3)實相般若:沒有相才叫實相,有形有相就不是無相,實相無相可是無所不相。實相就是一般以無形有相和無形無相的一個本體,也就是我們真正本有的智慧。

智慧我們看得見嗎?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表現出來,你也覺察得出來這個人是有智慧或是沒智慧。譬如,有智慧的人,讀書過目不忘。有的人讀書,一遍、百遍、千遍……也讀不會。但是有智慧的人,「目下十行字,耳聽百人音」:一百人同時在那邊講話,他都知道每個人在說什麼;你看一行字,他可以看十行,就是那麼快。你看十行也記不住,他看十行卻過目不忘,這就叫做實相的智慧。實相的智慧能幫助觀照的智慧,觀照的智慧又來明白文字的智慧。所以,因文字而起觀照,因觀照而達到實相,這是三而一、一而三。

那麼,怎麼說又有身經又有口經?我們這個心所想的就是心經,我們這個身所做的就是身經,那麼口所說的就叫口經。一天說多少話,這都是在說經。說好話,就有一部好的經;你說壞話,就有一部壞經。你要讚歎人,就有一部讚歎人的經。你盡毀謗人,這虛空裡頭就給你記錄出來一部毀謗人的經。所以,你一舉一動都是念經,都是說經。這個心經要是能明白了,你身經也會明白。

你說:「法師你越講我越糊塗,你說有身經,我沒看過什麼經典有身經!也沒看過什麼經典有口經!」我方才不是說了嘛,你一天所行所做就是一個身經,你一天所說的話就是一個口經。

口裡有八部經,這八部經是什麼呢?就是: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,這是四部惡經;你要不綺語、不妄言、不惡口、不兩舌,講話講真實語,不打妄語,這就是四部善經。

你身上盡做殺盜淫,你就說殺盜淫的經。你要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那就是你的身唸了善經。心有貪瞋癡,你心裡要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那就是慈悲喜捨。你身上不殺盜淫,那就是信解行證。你的貪瞋癡變成四無量心──慈悲喜捨;殺盜淫把它們反過來,殺生變成放生,偷盜不但變成不偷盜,遇著困苦的窮人,還沒等他盜,你就把你的財產或者什麼物質拿來幫助他,不要等他盜了你才捨得,他未偷的時候,你就捨得,讓他不盜;你做什麼事情都是清清楚楚,不要做糊塗事,這就是不癡。這也就是把十惡的經變成十善的經,這就是包括《心經》的大意。

總而言之,你不論什麼經典,你要活學活用,要明白它,並且把它變化無窮,這就是你會說經、會念經、會行經。你要不會活學活用,那就是經是經、你是你,你和經沒有關係,這樣學到什麼時候都沒有用處。一定要躬行實踐,也就是把十惡轉成十善,那就是會念心經的人。你要是把十善轉成十惡,那就是不會念經。

我剛剛說的話不知道對不對,請各位不妨用你們最高的智慧來研究研究。這個法是要你身體力行,要明白怎麼樣做,會做的就是會念經,不會做的,就是不會念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