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282期 101年10月20日出版

法總臺灣道場參訪實錄

六龜法界聖寺高雄分會花蓮彌陀聖寺臺中分會臺北法界佛教印經會

有肯為法忘軀的法師,也有肯為法忘軀的居士,
這就是弘法最大的本錢和力量!

◎釋近梵 文

六龜法界聖寺

二○一二年八月二日清晨抵臺後,就直接回到六龜法界聖寺。山門口兩側新砌的牆,使得這個小道場有了嶄新的風貌,牆內已被矮化的荔枝園,透著蓬勃盎然的生機。這個僻處山區的道場,十七年來,主建築並沒改變,隱約可察覺一股純善的道風正在瀰漫著。

剛把行李放到房間,就準備上大供,當天是陰曆十五。一早從高雄來的居士,已忙了一個上午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居士們帶著鮮花、水果及食物,除了上山供養三寶之外,並整理道場環境,還待拜完大悲懺再下山,修福不忘修慧,看到居士們的誠心,著實感動!

法界聖寺是個清修的道場,除日常功課外,其他的法會不多。能法師已七七高齡,尚精神抖擻,用功辦道。每逢朝山時,法師身著祖衣,手持錫杖,口稱「南無地藏王菩薩」,帶領信眾,從山門口朝到二樓佛堂。這裡朝山最大的特色是--風雨無阻。回臺剛好遇到颱風,故連日風雨交加,八月五日觀音成道日的朝山,並沒有讓法師及信眾因而卻步。

江法師在一年多前回法界聖寺長駐,以其豐富老到之行政經驗,使道場之事務步入常軌。法師中規中矩,辦事細心。雖然工作繁忙,但每日早晚課、上供、大悲懺,乃至晚間聽經、咒心,絕不輕易中斷,聖城家風儼然。並得照顧年邁之能法師其生活起居。還得往還於高雄分會,領眾修行,或為信眾開示,若沒有堅誠恆之道心,豈能若此?

一九九五年,個人還是白衣時,有幸在此照顧道場,獨居了一年,也因為這殊勝的因緣,次年得以到聖城長住,進而出家修行。回首前塵,往事歷歷如繪。山明水秀的六龜,曾讓我過著孤寂的生活,卻豐富了我的靈性;山上簡樸規律的日子,反而是自我昇華的契機。十七年過了,不禁要捫心自問:當年若無此機緣,這個窮子又將浪跡何方?

如今,欣見法界聖寺要接引男眾來此做義工,或準備出家修行。對真心想修行的人,這真是大好消息。出家乃大丈夫事,非將相所能為,需難捨能捨,難行能行,才能發大菩提心。故普勸有心向道者,應早日放下,切莫遲疑,否則又將蹉跎一生!


高雄分會

每逢星期六一早,我們就驅車到高雄分會。八點鐘,黃老師帶幾個孩子讀弟子規,並做講解,郭居士每次都來隨喜。有時老師帶著學生讀,有時學生帶著老師讀,形成了互動的教學模式。接著再由江法師帶著大家讀英文的弟子規。這個班人數很少,但法師和老師投注很多心血,一點一滴地灌溉著這幾棵幼苗,把善的種子深植在孩子的心靈。這和上人早期到美國教化眾生一樣,一個不嫌少,百千人也不嫌多,但五十年後,上人的心血已得到了些許的回報。

這幾年,居士們組織了《楞嚴經》的研讀小組,他們先誦〈楞嚴咒〉,再聆聽上人的講解,接著由居士提出心得分享。此小組成員有六、七人,為首的劉居士有博士學位,每次偕其同修一起參加。《楞嚴經》能破邪顯正,使外道邪魔無所遁形,故於末法中尤為重要,這也是上人要全力弘揚《楞嚴經》的主因。

有天劉居士私下問我說:「有個道場自稱,只要臨終時做一個法,彼臨終人就能得到阿鞞跋致(不退轉),這種說法可信嗎?」這真是太便宜了,天下會有這種好事嗎?所以我回答說:「果能如此,全世界大家都不需要修行了!只要有一人修成此法,每個人臨終都能得到阿鞞跋致了。」在佛教如此興盛的臺灣,真需要擇法眼,否則就遺害無窮了!

高雄分會信眾多為法總老弟子,雖經歷種種不同的考驗,如上人圓寂或道場人事變遷,這些信眾都不為所動,仍忠心護持。分會位於市區大樓,為信眾集資所購。有天晚上講完法下樓要離去時,天空正飄著雨,發現幾位居士身著雨衣,正準備騎機車回家,內心頗為震撼與感動。因這些居士雖然有車,仍以機車代步來聽法,他們省吃簡用,但護持道場時卻不遺餘力。不禁想起省庵大師的《勸發菩提心文》:

「云何念施主恩。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。並非己有。二時粥飯。四季衣裳。疾病所需。身口所費。此皆出自他力。將為我用。彼則竭力躬耕。尚難糊口。我則安坐受食。猶不稱心。彼則紡織不已。猶自艱難。我於安服有餘。寧知愛惜。彼則蓽門蓬戶。擾攘終身。我則廣宇閒庭。優悠卒歲。以彼勞而供我逸。於心安乎?將他利而潤己身。於理順乎?」


花蓮彌陀聖寺

法總義工李志宏居士,安排江法師和我在八月十四日上午九點到安蓮監獄和「同學」結法緣。由於到花蓮的車次少,我們在十三日上午就坐南迴線火車去,準備下午先去參訪彌陀聖寺和菩提園區。火車抵達時已過午,藍居士在車站接我們,才知道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,花蓮監獄的行程因故提前,我們必須直接趕去監獄講法。在萬佛城住久了,對這種突然的變化早就習以為常。隨時面對變化和考驗,覺知世事無常,何嘗不是最好的修行法門?

到了花蓮監獄,李居士已在門口等著。在警衛帶領下,我們通過重重深鎖的鐵門,一道門開啟後必須關上了,另一道門才能再被開啟,警衛之嚴密,由此可見一斑。平常過慣自由出入的生活,早已忘卻自由的可貴,親眼目睹了這種強迫性限制自由的環境,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!其實佛陀三千多年前早就指出我們愚癡的眾生,因被種種欲望所迷惑,把自己靈明的覺性困得死死的,而不能得到生死自由。眾生天天把自己困在重重的鐵門鐵窗之中而不自知,誠可悲矣!

在監獄內,受刑人都被稱為「同學」。約三十位同學已集聚在佛堂內,稱念「南無地藏王菩薩」聖號,聲音非常宏亮莊嚴。我們進入後,繼續帶領同學們念聖號,這種感覺和在萬佛城帶法會,截然不同。接著我們帶領同學們唱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」的懺悔偈來禮佛懺悔,希望他們能罪障消除,往後重新做人。

犯錯的人大多是不明白因果,或因貪瞋癡三毒而造惡業。在結法緣時,我們就盡量朝這方面去發揮,告訴同學們一些《地藏經》的道理,還有五戒十善的戒律,也和他們分享萬佛城的六大宗旨: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打妄語這六條光明大道。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雖然身陷囹圄,但卻因而能聽聞佛法,種下解脫成佛的菩提種子,套句孔夫子的話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這未嘗不是因禍得福吧?

臨別時,我和同學們說:「希望我下次來的時候,你們都已不在這裡,重獲新生。」他們聽了都很高興,露出難得的笑容。其實,這些同學很多人長相清秀,斯文有禮,只因一時迷途而觸犯刑法,若卸下囚服,他們和平常人也沒有兩樣。就如《法華經》中的譬喻,每個人衣中都有一顆寶珠而不自知,卻為求索衣食而歷盡艱辛,甚至造業受諸苦果,於六道中不知出離。若非佛之慈悲,我們安知每個人都有佛性,將來都有成佛的份?

花蓮監獄很特別的地方是,中庭有一尊巨大的地藏王菩薩聖像,非常莊嚴。這尊地藏王菩薩係一九九五年由當時的典獄長鄭安雄先生請人塑造,他是天主教徒 。

但深信地藏王菩薩可以化戾氣為祥和,教化獄中的同學,而打破了宗教上的門戶之見。事實上,促成這尊地藏王菩薩「入獄」的幕後功臣是李志宏居士。他是花監的義務教誨師,在監所內與同學共修,並廣邀法師入獄弘法,開啟佛教入監教化之門,因此即將離職的典獄長特別頒獎來表揚李居士。

從花監出來,我們直接驅車到彌陀聖寺參訪。十八年前尚是白衣時,隨著法師們來彌陀聖寺參加第一屆的敬老節,當時有些人就住在山腳下婆婆的家裡,或是在庭院裡露營,看著夜空中滿天的繁星,別有一番風味,令人印象深刻。此地景色秀麗,接近鯉魚潭,堪稱山明水秀,地靈人傑,實乃修道絕佳之地。往昔交通不便,但在法師們鍥而不捨的經營下,終於有了傲人的成果--菩提園區從地涌出。

在兩位法師引領下,我們到菩提園區巡禮,此地離彌陀聖寺約十分鐘行程。原地主本準備把此地開發為遊樂區,故基礎道路、水土保持等設施,皆已建設完成,並廣植水果林木,並運來諸多巨石,美化園區。當二○一○年買下這片大型的山坡地時,其實整個道場的基礎建設已具雛型。園內有些本有的房舍皆已重新命名:如般若院、金剛院等,皆具叢林特色。看到這麼寬廣殊勝的修行園區,不禁要為臺灣的法師們鼓掌致敬,也為信眾能有一塊清淨的修行地而稱慶。

十四日上午九點,我們到自強外役監獄去講法。從外部的建築來看,絕對察覺不出這是一所監獄,沒有高牆,沒有嚴密的警衛,在其他監獄中表現良好的同學才能被移置這裡。如同李居士長期所教化的法門,我們進入寬敞的佛堂前,同學們已念著地藏王菩薩的聖號來迎接我們。天氣燠熱,同學們仍是誠心地與我們一起禮佛懺悔,並聽聞佛法。

最後,我們和同學一起做迴向:「弟子等願以此禮佛、懺悔、聞法功德,迴向給所有獄中同學,從今以後,改過向善,不再造作惡業。願所有同學,都能早日獲得假釋,重獲自由,重新做人。」獄中雖然不自由,但若能迴光返照,自我反省檢討,反而是最好的修行機會。誠摯地祝福同學們經過佛法的薰陶後,都能從內心裡脫胎換骨,從外表上變化氣質,走在菩提道上,永不迷失。


臺中分會

十七日下午,江法師和我坐高鐵到臺中,和分會的信眾結法緣。此處大部份都是信眾自己聚會共修,所以他們非常企盼有法師來領眾修行。或許此處對聖城新的發展所知有限,我就盡量介紹聖城的情形。事實上,目前已有很多人放棄世俗的生活,攜家帶眷來聖城做義工,並讓子女在良好的環境下受教育;有些人則申請進入僧伽居士訓練班,準備出家修行。所以我鼓勵信眾修行要及時,不要錯過好機會。

有信眾問我:「分會因沒有法師長住,法會很少,但要付出很高的房租。是否不要租房子,有法會時再臨時租場所即可?」個人很感慨地答覆:「道場乃令人發菩提心之處,是造就祖師、菩薩及佛的地方,只要有一個人要發心修行,其功德就不可思議了,故不能以經濟的觀點來衡量。一般人栽培一個子女,尚且不惜花費百萬、千萬,甚至傾家蕩產來全力栽培。而可幫助人發菩提心修道之地,怎可吝惜金錢呢?」

次日早上,我們帶領信眾誦念〈普門品〉。午齋後即匆匆離去,準備坐車北上。臺中是我初次接觸上人的法,也是開始學佛的地方,此地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轉捩點。我虔誠地祝福臺中的居士,都能繼續發菩提心,直至佛地。也願有心出家者,能像我這般幸運,早日遂心滿願!


臺北法界佛教印經會

十八日下午,臺北的法師安排我們和佛青會的會員結法緣。由於長期在中小學執教的關係,看到二十幾個正襟危坐的年輕人,心裡除倍覺熟悉親切外,更羨慕他們能有這麼大的福報,在青少年時就親近道場,學習佛法,直接走在人生的正道上,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冤枉路。我用第一個小時介紹了《法華經》的第一品〈序品〉,以及第二品〈方便品〉的大意。

個人也回想到自己是在一九九二年首次到法界印經會,那時,印經會剛搬到此地,一切都在因陋就簡的階段。後來曾聽法師講過,當年因地方有限,出家眾沒地方睡覺,就在外面狹窄的陽台上次第排列坐著睡覺,因而練就了「不倒單」。經過二十年的慘澹經營,現在法界印經會已擁有三個樓層,道場比當年更舒適莊嚴,這些都是法師們用辛勤的血汗所耕耘,以及居士們誠心護法的成果。

因為對象是佛青會的成員,我就播放了一段有關學校教育的影片,第一段是女校校長恆音師談有關學校教育宗旨的介紹,第二段是培德校友謝阜庭的談話,講有關他在聖城求學及成長的經驗。謝阜庭於二○○七年在男校畢業,去年大學畢業後就回到聖城擔任義務教師。他八歲從臺灣到聖城求學,對學校及學生的瞭解,比一般人更為深刻,願意以自己的學習經驗來教導學弟。這也是聖城近年來以自己教育出來的學生,再來教育下一代的嶄新階段。

巧的是,我也看到了坐在臺下的一位男校校友藍勗軒,他和哥哥勗哲約在十歲左右就聯袂到聖城讀書,他們是花蓮義工藍居士的兒子。當年在男校宿舍,曾和他們相處過一段時間。藍勗軒功課好,籃球也打得好,同學們都稱他為「神童」。

他一臉笑容,人緣奇佳,同學有功課問題時,他都很樂意幫忙。二○○○年從男校畢業,以後上大學、讀研究所,教授都請他做助理,所以他讀書還有收入,讓父母少了很多負擔,也幫哥哥很多忙。現已取得博士學位,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,週末就到臺北法界做義工和共修。能在臺北法界見到聖城教育出來的學生,是此行中很高興的事。

從學生的成長過程,讓我看到人的福報是很重要的。二○○七年男校一位畢業生SAT考了將近滿分,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,並得到四年全額獎學金。近年也有男校學生SAT考了二三八○,只差二十分就滿分,他滿心以為也會被第一志願的大學錄取。結果所申請的大學一個個回信拒絕了他,讓他相當傷心。兩個人的成績條件類似,但結局卻有天壤之別。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,前者的父母在一九九四年就到聖城做義工,父親做維修工作,母親在男校協助行政。這就是福報不同之原因吧!

隔天的三昧水懺法會,參加的信眾很多。中午再度和大眾結法緣,個人對佛法所知有限,只能談談淺淺的懺悔法門,主要以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四願--懺悔業障為經緯,此願願力宏大,經文淺顯易懂,但要行持得好甚不容易。修十大願王,臨命終時,又能因此願力導引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故被列為淨土法門之一,甚為殊勝,行者不能等閒視之。

午齋時,「御廚」果觀居士很熱誠地來打招呼,每次我們從萬佛城回來,他都很高興。老人家已八十三高齡,尚孜孜護法,逢法會還親自掌廚,讓大家享受美味的素齋。前幾次回來,都覺得他老當益壯,做事之俐落不亞於年輕人。可是這次再度見面,內心未免有點感慨,說實話,老人家真老了,背也駝了。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說法,就看我們怎麼解讀罷了!

近梵很少回臺,又不善於和信眾往來,此次回臺只看到幾個熟面孔。但還是很高興有這麼多人來道場共修,尤其是年輕的一輩,都是法總未來的新血輪。上人圓寂十七年了,但這麼好的法歷久而彌新,很多人為之感動不已。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來幫上人完成宏願,把正法弘揚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去。法總臺灣道場有肯為法忘軀的法師,也有肯為法忘軀的居士,這就是弘法最大的本錢和力量!